一、
|
热物理性能测试技术综述
|
|
|
|
|
|
2023年 传热学三类边界条件背后的物理意义及其在热物性测量中的应用
|
|
|
2022年 酚醛树脂防热材料烧蚀过程中的高温导热系数测试解决方案
|
|
|
2022年 烧蚀防热材料高温热物理性能新型测试方法的初步研究
|
|
|
2022年 薄织物和隔热材料的热阻及导热系数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
|
|
2022年 稳态法热导仪超低导热系数测试下限的评估方法和试验验证
|
|
|
2022年 气凝胶隔热材料超低导热系数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
|
2022年 隔热材料等效导热系数与导热系数的区别以及高温大温差条件下的试验验证
|
|
|
2022年 超高温3000℃热物理性能测试中的红外测温计在线校准
|
|
|
2020年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材料热物理性能测试研究五十年
|
|
|
2020年 热性能计量简史
|
|
|
2020年 新型表征参数——根据密度和导热系数关系评价材料的隔热性能
|
|
|
2019年 印度航母锅炉爆炸——折射出我国高温隔热材料性能测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
|
|
2019年 建筑材料保温砂浆: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对比及其应用注意事项
|
|
|
2018年 “清单革命”读书报告——如何持续、正确、安全地把材料性能检测试验做好
|
|
|
2017年 材料低温物理性能测试
|
|
|
2016年 块体和薄膜材料热导率和界面热导率的测量技术
|
|
|
2015年 欧洲热物理性能计量技术路线
|
|
|
2015年 防隔热材料各种热导率测试技术评论
|
|
|
2014年 用于确定金属导热率的早期和当前实验方法
|
|
|
2014年 法国国家计量实验室的高温热物性测量新仪器设备
|
|
|
2014年 热传输性能测试中热带法、热盘法和脉冲热带法的发展
|
|
|
2011年 基于稳态卡计法的半球向全发射率测量技术综述
|
|
|
2011年 薄膜材料热物理性能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
|
|
|
2010年 热物理性能测试和数据的计量标准溯源
|
|
|
2006年 相变材料中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发展
|
|
|
2006年 材料热物理性能非稳态测量方法综述
|
|
|
2004年 航天材料热物理性能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
|
|
|
2000年 金属和合金材料高温热膨胀系数测试技术综述
|
|
|
2010年 热反射涂料综述
|
|
|
1999年 薄膜热膨胀性能测试技术综述
|
|
|
1995年 复合材料热膨胀性能测试
|
|
|
1991年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建筑材料项目组真空隔热技术研究和开发综述
|
|
|
|
|
|
|
|
二、
|
比对测试相关标准
|
|
|
|
|
|
ASTM E1601-98 实验室间评价一种分析方法效果的标准操作规范
|
|
|
ASTM E2903-00 相同实验室组织的多个部门测试方法不确定度的优化、控制和报告标准指导
|
|
|
|
|
|
|
|
|
GBT 27043-2012 合格评定 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
|
|
|
|
|
|
|
|
|
三、
|
比对测试期刊和会议文献
|
|
|
|
传热性能比对测试
|
|
2021年 纳米多孔有机气凝胶热导率测量的比对
|
|
2020年 关于第一届ASTM真空板循环赛的报告
|
|
2020年 NIST-NPL在20°C至160°C下防护加热板实验室的双边比较
|
|
2019年 用热板和热流计装置测量隔热创新建筑材料的热导率——循环比对试验
|
|
2019年 钢铁热物理性能测试比对
|
|
2018年 用掺杂硅探针测量聚合物的局部热物理性质——不确定度分析和实验室间比较
|
|
2017年 通过闪光热成像对循环测试结果进行检测概率分析
|
|
2017年 国家气象与工程实验室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之间的协作式防护热板测试
|
|
2017年 9Cr1Mo钢相变温度测量的循环测试
|
|
2016年 玻璃纤维耐火材料热导率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研究
|
|
2015年 对Co0.97Ni0.03Sb3的热电无量纲品质因数测量的不确定性的循环测试
|
|
2015年 膨胀玻璃颗粒宽温度范围内的热导率比对测试
|
|
2015年 一种n型半赫斯勒化合物在300K~773K温度范围内的热电传输特性国际比对测试
|
|
2015年 n型半肟射化合物在300 K~773 K的热电传输特性的国际循环研究
|
|
2014年 石蜡相变材料循环测试
|
|
2014年 铜合金CuCrZr和聚合物PMMA热扩散率的实验室间比对测试
|
|
2014年 隔热产品导热系数的比对测试:涉及25个机构50台设备的欧洲合格验证
|
|
2014年 两个国家计量机构之间保护热板法测量装置的比对
|
|
2014年 膨胀玻璃颗粒做为热导率更高温度比对测试材料的评价工作及对比测试
|
|
2014年 矿物棉隔热材料低温性能保护热板法装置的国际比对测试
|
|
2014年 石蜡相变材料的比对试验
|
|
2014年 TBC的热扩散率:小型循环试验的结果以及表面处理和测量方法的影响的考虑因素
|
|
2013年 块状热电材料的传输特性的国际比对测试 第一部分——塞贝克系数和电阻率
|
|
2013年 从国家实验室比对测试中分析热导率测试数据
|
|
2013年 不同方法的热导率测量——迟延时间的估算步骤
|
|
2013年 采用激光闪光量热计测量温度低至77K的比热容新方法
|
|
2013年 块状热电材料传热性能的国际比对测试 第二部分——热扩散率、比热和热导率
|
|
2013年 在CCT-WG9内采用激光脉冲法对铁和各向同性石墨进行的热扩散率国际比对测试
|
|
2013年 采用稳态和瞬态法测试评价矿物铸造结构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
|
|
2012年 导热系数不同测试方法之间的比较
|
|
2012年 采用热流计和激光闪光技术评价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隔热行为
|
|
2011年 ZnO纳米流体热导率测量的比对试验及实验结果与理论边界的比较
|
|
2011年 墙体材料薄板试样热导率稳态法和瞬态法比对测试
|
|
2011年 氧化锌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循环测试以及与理论值的比较
|
|
2011年 采用瞬态激光闪光法和稳态热流计法测试岩石导热系数的比较
|
|
2011年 硅酸钙隔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室间比对测试
|
|
2011年 废热回收用热电材料性能测试比对
|
|
2011年 热流传感器的循环比对测试
|
|
2010年 ITER级热沉材料铜铬锆热物理性能的多个实验室间比对测试
|
|
2010年 均质材料热导率测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
|
|
2009年 多种测试方法针对塑料热导率和热扩散率进行的比对测试
|
|
2009年 全半球向和法向光谱发射率比对测试
|
|
2008年 两种有潜力的塞贝克系数标准参考材料的循环比对测试研究
|
|
2008年 采用3ω法和热反射图像法测试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薄膜材料的导热系数
|
|
2007年 采用激光和氙灯脉冲技术对热喷涂涂层热传输特性测试的比较
|
|
2007年 隔热材料热导率不同测试方法比较
|
|
2005年 一种评价空间材料可燃性测试方法准确性和实验室间测试变化性的方法
|
|
2005年 采用加速实验室测试方法评价隔热材料的老化性能
|
|
2005年 多种方法测试隔热材料导热系数的比较
|
|
2005年 在轨太阳光全辐照度测量差别的根源以及计划中的实验室间比对测试
|
|
2005年 耐火无纺布的热障性能
|
|
2005年 奥氏体不锈钢热物理性能比对测试
|
|
2004年 多孔建筑材料潮湿性能的实验室间比对测试
|
|
2004年 瞬态平面热源法和激光脉冲法测试玻璃热物理性能的对比
|
|
2004年 有机玻璃热物理性能的对比测试
|
|
2003年 采用保护热板法和瞬态脉冲法测量硅酸钙绝热材料热物理参数
|
|
2002年 采用国家和区域性参考材料所进行的防护热板法测量装置之间的国际比对
|
|
2001年 多种方法测量非各向同性材料导热系数
|
|
2000年 瞬态法热导率测试:有损和无损技术之间的比较
|
|
1999年 采用ASTM C518小型热流计法测量装置多实验室间的比对测试研究
|
|
1998年 第二轮CVD金刚石导热系数循环测试报告
|
|
1995年 空间太阳能电池测量与校准技术国际研讨会综述
|
|
1993年 建筑玻璃与角度相关的光谱光学性能——实验室间比对测试结果
|
|
1991年 隔热材料稳态法和瞬态法测试结果
|
|
1987年 热导率分离棒式和QTM式测试方法比较
|
|
|
|
|
|
热膨胀性能比对测试
|
|
2002年 超低膨胀材料热膨胀系数的超高精度测量
|
|
2002年 常见直线加速器材料的热膨胀
|
|
2001年 蜂窝夹心结构材料热膨胀系数的边缘效应
|
|
1995年 非对称分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
|
1990年 采用干涉仪方法测量低膨胀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多个实验室间比对测试结果
|
|
1989年 光学法热膨胀测试的最新发展
|
|
|
|
|
|
比热容比对测试
|
|
2017年 太阳盐比热测量的循环试验
|
|
2013年 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对相变材料特性进行的对比测试
|
|
2010年 硅橡胶的比热测试——多种比热计算方法比较
|
|
|
|
其它比对测试
|
|
2021年 2.5–14μm的光谱发射率(SE)测量不确定度,源自国际实验室进行的循环研究
|
|
2019年 用于比较光谱发射测量装置的循环测试
|
|
2015年 NMIJ和NIST之间中红外吸收率测试范围的比较
|
|
2003年 中红外规则透过率和反射率的比对测试
|